解读PayFi新贵Huma Finance:Lending RWA PayFi组合的底层业务逻辑
作者:HAOTIAN
如何看待 @humafinance 融资$3,800万的消息?不得不说,在市场日趋低迷缺乏新叙事热点的背景下,Huma主打的全新PayFi概念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那么,1)PayFi为何能成为新话题焦点?2)剖析Huma的Lending RWA PayFi的底层业务逻辑。3)PayFi赛道后续延展空间如何?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1)PayFi是由Solana Foundation抛出来的新叙事概念,本质上是把web3技术(可编程货币和代币经济学)应用到实体经济的创新尝试,旨在把纯粹的链上金融创新(DeFi)向更广泛的经济系统拓展。
一方面,进一步落地RWA实物资产的金融化转型,探索诸如“零净成本购物”、“应收账款融资”、“跨境支付结算”、“创造者经济”、“供应链金融”等衍生玩法;
另一方面,在当前纯链上DeFi,生息Yield陷入叠杠杆的尴尬窘境下,诸如AVS安全共识商品化、DA能力商品化,可以接轨web2实体商业经济,给链上世界带入更丰富的Yield来源。
除此之外,在BTC、ETH现货ETF相继通过后,纯链上DeFi都面临较大的监管合规压力,纯链上经济又被诟病infra > application落不到实处。而PayFi这种既融通web3创新经济模型又在web2传统金融世界具备监管适应性的新混合经济模式,作为web3和传统web2实体经济的桥梁,无疑会成为新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叙事焦点。
2)基于此叙事背景,我们再来剖析 Huma Finance 为何就成了PayFi新贵和龙头项目呢?我先笼统总结下:
Huma是一支来自硅谷在web2金融科技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团队创建的,最初定位为去中心化借贷平台,业务模式是Income-Based Loans和循环信用额度等,属于Lending RWA的整合业务范畴。
之后并购了支付应用Arf Financial开始业务升级,基于Arf的合规资质和在多个国家为跨境支付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的丰富产品和业务线,很自然的,PayFi就成了Huma最终的金融服务目标和愿景。
毕竟是web3 web2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因此Huma Finance的产品和业务逻辑也比较复杂。我例举三个亮点阐释下:
1、持续优化的产品业务线:HumaV1主要提供包括循环信用贷、应收账款保理等常见信贷产品,而HumaV2则增加了应收账款担保授信额度,以此来吸引机构投资者。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客户债券,代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收入。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型建筑承包商、出版业、SaaS软件服务提供商等存在的付款等待期;
应收账款服务应对小微企业的需求足够了,而应收账款担保授信额度则给了更灵活的资金应用场景,在授信额度内随时提取资金,而且还可以循环使用,也会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未来收入稳定性来弹性设置。
看似很小的金融产品升级,却成了对机构投资者更具规模化、风险可控,收益更加稳定的产品。可以帮助Huma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多样化的用户群体。
2、PayFi Stack模块化架构:这是Huma Finance基于PayFi业务特性打造的一个开放、模块化技术架构,包括:交易层(Solana、Stellar)、货币层(USDC、PYUSD)、托管层(Fireblocks、Cobo)、合规层(Chainalysis、 Elliptic)、融资层(Huma)、应用层(Arf、Raincard)。
这是一个复杂但却系统的PayFi适用性堆栈服务,涉及高TPS的公链交易执行层,以及设限重重的复杂合规层,再到有成熟丰富业务产品线的融资协议层,一站式解决了大部分企业进入PayFi市场的门槛问题。
它的存在和以太坊layer2发展OP Stack、Solana推进SOON逻辑类似,相当于为PayFi行业制定了共同的框架和标准,可以激活PayFi赛道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演变。
3、稳定的现实世界APY收益:和大部分纯DeFi项目要依赖代币经济模型堆叠套娃来维持基础Yield收益不同,Huma协议把链下世界庞大的金融产品需求搬到了链上,成为打破纯DeFi收益僵局的新突破口。比如:Huma/Arf收益池给不同级别投资人(Senior or Junior)能有10%-20%的动态收益,加上平台增益会达到20%以上的APY。
Huma通过旗下Arf平台为跨境支付行业提供实时流动性解决方案,对接了价值4万亿美元的全球跨境支付市场,通过为持牌机构提供高周转(年周转50 次)的流动性支持,就能产生稳定的年化收益,这绝非纯代币激励模式所能比拟。
此前RWA叙事火爆时,Ondo Finance凭借T-Bill(美国政府短期债务工具)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率,而随着美联储的降息,这一收益率将很难维系,而Huma转化现实金融融资需求的逻辑只要跑通想必会更持久一些。
以上
如果说最近市场有何新叙事亮点,PayFi一定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它的生逢其时可以为纯链上DeFi新增稳健收益可能性之外,最关键是其可延展空间实在太丰富了。
不限于跨境支付、包括、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国际学费支付等等很多可延展且想象空间大的应用场景。
不过,PayFi赛道还在发展初期,其产品线扩充、监管不确定性等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沉淀,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新叙事方向。
火币数字货币新闻
——一、只有尾部的链和应用才需要链抽象,头部不需要
我们从两个角度论证这种观念的错误之处:
现状并非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
未来不可能建立在单链之上,也不会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
目前的多链生态并非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所以不需要链抽象」。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C 端用户的社交媒体流量感知与链的实际运营状况之间并不对等。
1)风头正盛的 Base 链的真正起量始于 3 月,距今也只有 8 个月的历史。从向以太坊提交的 blob 数量看,Base 的优势并非碾压性的。
2)从 TVL 角度,一些 C 端用户当下感知不明显的 L2,比如 Arbitrum, Mantle 等沉淀了大量的 TVL,而链抽象可以将这部分沉淀的流动性真正利用起来。
3)从月活角度,Solana 遥遥领先,500 万月活以上的公链共有 9 个, TON 和 Aptos 都超过了 Ethereum。
4)从费用角度,排名前 5 位的是 Ethereum, Tron, Bitcoin, Solana 和 BNB,就连 10 名开外的 Polygon, Blast, TON, Starknet 一年也可以产生 2000-3000 万美元的费用收入,认为这些链「没有流量」是不合理的。
面对破碎的多链现状,有两种「去碎片化」思路:
一种认为多链是未来,链抽象帮助解决碎片化问题,让用户在多链之间畅通无阻。
一种认为单链是未来,目前的小碎片之后都会灭亡,应该集中资源发展强势 L1。
单链未来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1)任何单体链的扩容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你对 Web3 的未来有信心,就不会天真地认为能将整个 Web3 建立在一个状态机上。
2)不存在完美的链,区块链不可能三角之间总要做权衡,不同链的优势是相对场景而言的。
3)依赖单一链=集中风险,如果出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4)单一、集中的生态系统是对创新性的扼杀和去中心化精神的背离。
未来也不可能「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所以不需要链抽象」。
1)愈发多元的 L2 生态:目前 L2 Beat 收录的 L2 超过了 100 条,待上线的超过 80 条。Unichain, Movement 等也将登场,我们无法预测一年后前三大 L2 的位置是否还和今日一致。
2)新 EVM L1 的崛起:新兴的并行 EVM L1,如 Monad, Sei 等因可扩展性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资本青睐。Berachain 也吸引了大量社区成员。
3)非 EVM 生态的活跃:Solana 上出现了 Sonic 这样 EVM 兼容的 L2 项目。Move 语言的 Sui, Aptos 因技术创新备受青睐,生态也初具规模。
4)Appchain 部署门槛持续降低:@AndreCronjeTech 曾发文表示 L2/Appchain 的建造复杂性被低估了,而评论区的 @ItsAlwaysZonny 和 @0xkatz 在十几分钟内就部署好了一条 andrechain,并且表示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只需要一千美元。
总结来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多链未来,链抽象的到来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
二、链抽象把风险也抽象了,会带来安全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三个要点:
在链抽象的交易逻辑下,用户对每笔交易的底层交互逻辑保有知情权。
链抽象的出发点并非去干涉用户与什么 dApp 交互的决策,而是使用户做好的决策更无感、更高效地得到执行。
有很多种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判断要不要信任 dApp。
首先,链抽象并没有剥夺用户知情权,或者掩盖底层交互。用户随时可以检查每一笔交易的详情。
其次,链抽象也不会平白无故提高用户和所谓不安全 dApp 的交互意愿和频率。
一个事实是:当用户计划使用一款 dApp 的时候,已经默认「该 dApp 会选择一个值得信任的链,并且产生值得信任的交互」。
是用户的信任驱使其做出与 dApp 交互的决策,链抽象并非干涉用户决策,只是在用户决策之后提高了交互效率。
所以交互安全问题的核心还是用户如何决策,而不在于决策后如何执行。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案去帮助用户思考和决策要不要信任某个 dApp,链抽象方案的风控层是其中之一。
三、链抽象并没有根本上解决碎片化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大单体链沙文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说白了这不是链抽象的问题,而是提问者的幻想。
我们从两个受众群体出发去定义碎片化问题的解决。
对于用户来说,碎片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需要在多链之间手动桥接,需要准备不同的 gas 代币,需要频繁在多链之间管理余额。
而链抽象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允许用户使用任意链的任意代币余额和任意 dApp 交互,任意链上的流动性在购买力上都是等效的。
对于开发者来说,碎片化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思路:
1)全链部署智能合约,但用户侧体验的割裂依然存在。
2)只在一条链上部署,但可以被任意链的用户访问,可以无缝引入其余链的流动性,这就是链抽象的解决方案。
所以链抽象已经可以从用户侧和开发者侧都解决碎片化问题。
至于所谓的完全统一底层区块链流动性,这是不可行的。不同区块链之间存在共识机制、数据结构和经济模型等的根本差异,不可能做到原子化的等效,否则就还是回到了要在单一链上建立整个 Web3 的问题。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作者:HelloLydia¹³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