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PN 谈「稳定币 2.0」:能否开启稳定币市场新纪元?
作者:LindaBell 来源:ChainFeeds
稳定币市场正在不断发展中,虽然像 USDC 和 USDT 这样的传统稳定币方案仍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但它们也面临着资本效率低及中心化等问题的挑战。与此同时,市场上也涌现出了很多新型稳定币方案,例如高收益的 USDe、RWA 去中心化稳定币 Usual Money 及致力于构建支付生态网络的 WSPN 等。这些新兴方案正在加剧市场竞争,并推动更多选择的出现。
在此背景下,ChainFeeds 邀请到了 WSPN 创始人 Raymond Yuan,共同就稳定币发展展开探讨,包括「稳定币 2.0」的概念、稳定币市场格局及合规等话题。
关键要点:
1)WSPN 提出的「稳定币 2.0」旨在推动更广泛的全球支付应用,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大规模的市场扩展。
2)牌照只是一个进入市场的门槛,主要作用是融入当地的主流经济体系。真正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3)随着稳定币市场规模扩展至数万亿美元,市场份额将会趋于更加均衡,即便是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其市场份额可能也仅为 20% 至 30%。同时,还会有许多规模较小的稳定币,各自占据约 1% 的市场份额。
4)稳定币的成功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包括支付服务、KYC 和 AML 工具等各个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所有的努力都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目标:最大化用户体验价值。
WSPN:希望通过构建支付网络推动稳定币应用
WSPN(Worldwide Stablecoin Payment Network)是一家专注于构建下一代稳定币基础设施的数字支付公司,致力于通过打造支付生态网络,推动稳定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公司核心团队由行业内专家组成,包括 CTH 创始人 Raymond Yuan、Zero Knowledge Consulting 创始人 Austin Campbell 以及 Visa 前总裁 John Partridge。
目前,WSPN 已推出了首款稳定币 WUSD,并计划推出欧元稳定币 WEUR。创始人 Raymond Yuan 介绍到,WUSD 名称中的「W」代表「稳」,象征其稳定性。为确保 WUSD 的稳定性,WSPN 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在发行环节中坚持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的路径,确保每个 WUSD 都有 100% 的资金储备在银行账户中。在存储环节中采取了私钥分片技术,并与第三方托管平台合作确保安全性。最后,在赎回环节,WSPN 构建了 24 小时的运营体系,在北美、亚洲和欧洲分别设立了运营中心,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此外,WSPN 已与 Visa 和 Mastercard 合作发布了稳定币支付卡,并在日本进行了测试。用户可以在便利店和超市等场所使用该卡进行支付。同时,WSPN 的稳定币已被一些大宗商品交易商和跨境贸易支付公司用于支付和结算,并积极拓展基于稳定币的理财市场。
WSPN 于今年的 8 月 16 日完成了 30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Foresight Ventures 及 Folius Ventures 领投,Hash Global、Generative Ventures、Yunqi Partners 及 RedPoint China 等参投。 Raymond Yuan 称,筹集的资金一部分将用于扩充团队,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持续地去投资于基础设施的构建。
从「稳定币 1.0」到「稳定币 2.0」:WSPN 的支付网络构想
WSPN 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稳定币 2.0」,旨在构建一个由数字技术驱动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支付网络。Raymond Yuan 表示,虽然以 USDT 为代表的「稳定币 1.0」规模已超过 1600 多亿美元,但其应用场景主要局限于加密货币领域,增长空间受限。例如,在目前的支付系统中,用户仍需要关联实名账户及绑定银行卡,并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支付。而稳定币可以在未来的支付系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使其从「电子支付」向「数字支付」转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全球需要一种新的数字支付工具,稳定币可能是最接近这一目标的技术。Raymond Yuan 预测,在未来十年内,稳定币市场有望达到 10 万亿美元的规模,从而实现这一愿景。
Raymond Yuan 还从四个方面详细解读了「稳定币 1.0 」和「稳定币 2.0」之间的区别:
产品化程度:「稳定币 1.0」产品化程度较低,对于行业外用户门槛较高。而 WSPN 希望的「稳定币 2.0」是一个产品矩阵,应该有十几二十个甚至几十个产品,最终将推动稳定币的大规模应用;
治理:「稳定币 1.0」治理结构过于中心化,不符合 Web3 的去中心化精神。「稳定币 2.0」则强调社区治理,确保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应用场景:「稳定币 1.0」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加密货币领域。「稳定币 2.0」的目标是全球资产配置,涵盖美股、日常消费及订机票订酒店等更广泛的场景;
用户激励:USDT 及 USDC 等「稳定币 1.0」未能为用户提供任何形式的激励。WSPN 则计划推出治理代币,以获取生态大部分价值并返还给用户。
稳定币市场竞争下的生存之道:WSPN 的合规与盈利策略
合规性一直是稳定币发展的核心议题。Raymond Yuan 强调,自 WSPN 成立以来,公司就设立了一个明确的原则:必须在获得当地相关监管机构的许可下才可以进行业务。在合规与市场扩展之间,WSPN 优先考虑合规性,宁愿牺牲一定的效率和发展速度,以确保其运营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截至目前,WSPN 已成功在美国和荷兰获得了关键的执照和许可证,包括美国的 MTL(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和荷兰的 EMI(Electronic Money Institution)牌照。在亚洲地区,WSPN 正在积极申请香港的沙盒许可,并已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提交了稳定币支付牌照(DTP)的申请。此外,WSPN 还在与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监管当局进行沟通,预计未来三到六个月内会有进一步的进展。而在离岸市场方面,WSPN 预计将在近期获得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牌照,并正在申请阿联酋迪拜和阿布扎比的相关牌照,计划于 2025 年第一季度完成这些申请。
Raymond Yuan 还强调了一个观点,牌照只是一个进入市场的门槛,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关键因素。牌照的主要作用是融入当地的主流经济体系。在许多成熟的监管市场中,只有持有牌照的企业才能获得银行账户,并被主流机构接受为合作伙伴或支付方式提供方。这相当于为公司的发展打开了「天花板」。但真正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包括产品的易用性、应用场景的丰富性以及用户激励的实效性。
当然,在确保合规性的基础上,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稳定币市场,如何保障可持续发展也很重要。Raymond Yuan 解释道,WSPN 的收入模式是多元的,并且收入的增长来源于其稳定币被广泛采用,而非用户不赎回稳定币所带来的被动收入。
基础资产的收益是稳定币最常见的盈利模式,通常通过抵押物的利息收入实现。然而,Raymond Yuan 指出,近期的一些事件(如硅谷银行事件导致的稳定币脱钩)暴露了银行存款的潜在风险。为规避这种风险,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将资金转移到国债上,以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债的价格依然会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为此,WSPN 采取了更加审慎的策略,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多样化的高流动性资产组合,包括不同国家的国债以及其他具有高收益特性的金融产品,从而分散风险并优化收益。
除了基础资产的收益,WSPN 还在积极探索其他收入来源,例如与多条公链合作部署其稳定币。目前,WSPN 已经成功集成了 6 条公链,并计划在未来扩展至 20 条公链。随着稳定币在这些公链上的广泛应用,将会产生大量的转账活动,从而带来手续费收入。Raymond Yuan 还提到,未来这些手续费收入的一部分可能会以某种方式返还给用户,进一步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忠诚度。此外,平台收入也是 WSPN 未来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公司计划将稳定币接入到各种用户平台中,如电商和游戏等领域,从而通过这些平台的交易活动获取手续费分成。
稳定币市场格局洞察:市场规模将扩展至数万亿美元,且份额分布将更趋均衡
根据 DefiLlama 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稳定币的总市值已超过 1683 亿美元,其中 USDT 以 70.09% 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Raymond Yuan 表示,目前的市场格局确实存在过度中心化的风险,但他对稳定币市场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稳定币市场规模扩展至数万亿美元,市场份额将会趋于更加均衡,即便是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其市场份额可能也仅为 20% 至 30%。同时,还会有许多规模较小的稳定币,各自占据约 1% 的市场份额。Raymond Yuan 还举了一个例子,表示美国传统银行业有一个原则,即单一银行在行业内的存款集中度不得超过 16%。类似的规则或分布模式也可能会在未来的稳定币市场中出现。
在讨论同样能给用户带来更多应用场景和收益的 DeFi 稳定币时,Raymond Yuan 表示 WSPN 的主要竞争对手并非这些去中心化的稳定币,而是传统支付领域。WSPN 的长期目标是构建一个合规、安全和透明的支付网络基础设施,而去中心化稳定币更多地关注为用户提供基于加密货币的高收益。然而,这种收益模式高度依赖市场的增长,一旦市场进入熊市,这些收益可能无法持续。
WSPN 未来蓝图:核心目标是最大化用户体验价值
WSPN 正在积极应对稳定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Raymond Yuan 也深入探讨了公司在各个领域的未来规划。在产品化和用户体验方面,WSPN 已经推出了自己的钱包应用 StableWallet,并计划进一步扩展产品线,推出超 10 款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将会形成一个产品矩阵,使用户体验更加友好。同时,Raymond Yuan 还表示,WSPN 正在积极探索将 AI 技术引入其产品。
而在社区治理方面,Raymond Yuan 强调,当前许多稳定币的治理仍然依赖于行业对特定项目的长期信任,例如 USDT 因其在市场中的长期存在而获得了信任,尽管它经历了几次脱钩。而 USDC 的信任则更多来源于其合规定位。Raymond Yuan 称,在 Web3 时代,信任不应建立在个人或机构的道德上,而应基于透明的规则和技术。为此,WSPN 计划打造一个 API 优先的平台,通过预言机技术实时记录资产配置信息,并引入链上投票机制,确保社区成员能够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治理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此外,在用户激励方面,WSPN 则计划通过治理代币来捕捉和分配生态系统的价值。
最后,Raymond Yuan 表示,稳定币并不仅仅只是发行代币,其成功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而这包括支付服务、KYC 和 AML 工具等各个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当然,所有的努力都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目标:最大化用户体验价值,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全球牌照的获取,还是市场的扩展与交易所的上线。
火币数字货币新闻
——一、只有尾部的链和应用才需要链抽象,头部不需要
我们从两个角度论证这种观念的错误之处:
现状并非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
未来不可能建立在单链之上,也不会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
目前的多链生态并非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所以不需要链抽象」。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C 端用户的社交媒体流量感知与链的实际运营状况之间并不对等。
1)风头正盛的 Base 链的真正起量始于 3 月,距今也只有 8 个月的历史。从向以太坊提交的 blob 数量看,Base 的优势并非碾压性的。
2)从 TVL 角度,一些 C 端用户当下感知不明显的 L2,比如 Arbitrum, Mantle 等沉淀了大量的 TVL,而链抽象可以将这部分沉淀的流动性真正利用起来。
3)从月活角度,Solana 遥遥领先,500 万月活以上的公链共有 9 个, TON 和 Aptos 都超过了 Ethereum。
4)从费用角度,排名前 5 位的是 Ethereum, Tron, Bitcoin, Solana 和 BNB,就连 10 名开外的 Polygon, Blast, TON, Starknet 一年也可以产生 2000-3000 万美元的费用收入,认为这些链「没有流量」是不合理的。
面对破碎的多链现状,有两种「去碎片化」思路:
一种认为多链是未来,链抽象帮助解决碎片化问题,让用户在多链之间畅通无阻。
一种认为单链是未来,目前的小碎片之后都会灭亡,应该集中资源发展强势 L1。
单链未来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1)任何单体链的扩容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你对 Web3 的未来有信心,就不会天真地认为能将整个 Web3 建立在一个状态机上。
2)不存在完美的链,区块链不可能三角之间总要做权衡,不同链的优势是相对场景而言的。
3)依赖单一链=集中风险,如果出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4)单一、集中的生态系统是对创新性的扼杀和去中心化精神的背离。
未来也不可能「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所以不需要链抽象」。
1)愈发多元的 L2 生态:目前 L2 Beat 收录的 L2 超过了 100 条,待上线的超过 80 条。Unichain, Movement 等也将登场,我们无法预测一年后前三大 L2 的位置是否还和今日一致。
2)新 EVM L1 的崛起:新兴的并行 EVM L1,如 Monad, Sei 等因可扩展性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资本青睐。Berachain 也吸引了大量社区成员。
3)非 EVM 生态的活跃:Solana 上出现了 Sonic 这样 EVM 兼容的 L2 项目。Move 语言的 Sui, Aptos 因技术创新备受青睐,生态也初具规模。
4)Appchain 部署门槛持续降低:@AndreCronjeTech 曾发文表示 L2/Appchain 的建造复杂性被低估了,而评论区的 @ItsAlwaysZonny 和 @0xkatz 在十几分钟内就部署好了一条 andrechain,并且表示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只需要一千美元。
总结来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多链未来,链抽象的到来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
二、链抽象把风险也抽象了,会带来安全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三个要点:
在链抽象的交易逻辑下,用户对每笔交易的底层交互逻辑保有知情权。
链抽象的出发点并非去干涉用户与什么 dApp 交互的决策,而是使用户做好的决策更无感、更高效地得到执行。
有很多种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判断要不要信任 dApp。
首先,链抽象并没有剥夺用户知情权,或者掩盖底层交互。用户随时可以检查每一笔交易的详情。
其次,链抽象也不会平白无故提高用户和所谓不安全 dApp 的交互意愿和频率。
一个事实是:当用户计划使用一款 dApp 的时候,已经默认「该 dApp 会选择一个值得信任的链,并且产生值得信任的交互」。
是用户的信任驱使其做出与 dApp 交互的决策,链抽象并非干涉用户决策,只是在用户决策之后提高了交互效率。
所以交互安全问题的核心还是用户如何决策,而不在于决策后如何执行。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案去帮助用户思考和决策要不要信任某个 dApp,链抽象方案的风控层是其中之一。
三、链抽象并没有根本上解决碎片化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大单体链沙文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说白了这不是链抽象的问题,而是提问者的幻想。
我们从两个受众群体出发去定义碎片化问题的解决。
对于用户来说,碎片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需要在多链之间手动桥接,需要准备不同的 gas 代币,需要频繁在多链之间管理余额。
而链抽象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允许用户使用任意链的任意代币余额和任意 dApp 交互,任意链上的流动性在购买力上都是等效的。
对于开发者来说,碎片化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思路:
1)全链部署智能合约,但用户侧体验的割裂依然存在。
2)只在一条链上部署,但可以被任意链的用户访问,可以无缝引入其余链的流动性,这就是链抽象的解决方案。
所以链抽象已经可以从用户侧和开发者侧都解决碎片化问题。
至于所谓的完全统一底层区块链流动性,这是不可行的。不同区块链之间存在共识机制、数据结构和经济模型等的根本差异,不可能做到原子化的等效,否则就还是回到了要在单一链上建立整个 Web3 的问题。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作者:HelloLydia¹³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