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SEC主席Gary Gensler 终在特朗普就任时卸职
Jessy,金色财经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一份声明,原本于2026 年6月结束任期的SEC主席Gary Gensler将于在2025年1月20日提前离职。
其离职的日子正是特朗普上任的日子。特朗普曾承诺,如若他当选,将解雇“加密不友好”的Gary Gensler。
在这位性格十分好斗的主席在任期间,SEC再次收紧了对加密行业的态度,对加密企业发起了一系列高调的诉讼,Gary Gensler认为大多数加密货币都是证券,想要通过一系列执法行动来促使其合规。不过另一方面,他任职期间,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ETF也都相继通过。
金色财经梳理其履历和施政理念发现,这位传统金融精英在任SEC期间,不乐见于加密行业的野蛮发展,却乐见加密成为传统金融的一部分。
自称对区块链态度中立
Gensler与加密行业最早的关系应该起于2018年,彼时Gensler在麻省理工教书,曾开设过一门区块链相关的课程,该课程深入研究了区块链的技术问题,并且探讨了这门技术将会对法律以及对投资者带来哪些潜在的影响。他的课给人的感觉是他对区块链持中立且好奇的态度。
后来他当上SEC主席以后,有些人也因此期待他会在虚拟货币的问题上拥有更加前瞻性的思维。
然而在Gensler就任SEC的主席后,他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2022年,加密行业陷入低谷,Luna、FTX等一系列项目崩盘。SEC也开启了其对于加密行业的大起诉,起诉范围也从公司波及到了个人,比如它向卡戴珊等名人提起了诉讼,理由是他们在网上“带货”虚拟货币,却没有披露他们其实是收费代言。更广为人知的是SEC对几家密货币交易所,如币安和Coinbase提起的诉讼,还有的则是对于一些加密项目的诉讼,如Luna的母公、Ripple以及BlockFi等等。而涉及到稳定币以及质押服务,在Gary Gensler在职期间,SEC表明了对稳定币和Staking服务的态度:稳定币可能属于证券,需要注册:2023年,SEC指控Kraken的质押服务未注册为证券,Kraken因此支付3000万美元罚款。
一系列针对加密行业诉讼案的推进,其实就是SEC监管意图的明确化。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每次Gensler出席国会听证会的时候,在虚拟货币的问题上,他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过来备案”。
他也多次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加密货币“充斥着欺诈、骗局、破产和洗钱”。
在Gensler如此强势监管之下,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SEC先后批准了比特币、以太坊的现货ETF,这无疑又为加密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以上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都是在一个逻辑之下的,那就是把加密喊个纳入到美国的监管之下。
而Gensler对于加密行业的态度和行动,基本也符合拜登政府的施政理念,加强监管本身就是拜登政府的主要战略之一。
手腕强势的传统金融精英
除了加密行业,Gensler在任SEC期间其它的政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金融市场结构改革,提出限制支付订单流等高频交易行为,以提高市场公平性;倡导加强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的披露要求,提升市场透明度:加大对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等等。
面对新兴技术的发展,他显示出了大家长的式保护欲,加密行业这样,在AI行业也是如此,其关注金融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和算法对客户行为的影响,并研究如何规范这种技术以保护消费者。
以上这些政策可以简单总结为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尤其是在应对新兴技术、以及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中。
在以上这些新政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是Gensler最高调的新政之一,此举与拜登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一致的,但它引发了工业界的强烈反对,企业纷纷表示该政策要求苛刻且涉嫌违宪。
对于加密行业的铁腕监管,以及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工业界严苛的节能减排要求,都遭到了相关利益方的反对。
下一届总统特朗普就曾在竞选中表示,要选任一名加密友好的SEC主席,还将通过放松对化石燃料的限制、放宽在联邦土地上钻探的许可程序等措施,来增加美国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生产。
由上可见,Gensler的一些政策,在特朗普当政后,将被废除。
对于加密行业来说,在其任下,基本上奠定了美国对于加密行业的监管,其政策是基于保护投资者和维护市场稳定的初衷,在加密市场快速发展和风险积累的背景下,这些政策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是他的监管方法偏向执法而非规则制定,只惩罚公司,这导致行业对监管方向感到不确定。不确定性,不利于一个行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明确规则,企业就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施政方针之下,一些加密企业也就从美国迁移到了加密法规更完善清晰的地方,如新加坡、迪拜等地。
一个能够印证这一点的细节是, SEC 对 Coinbase 的未注册证券案提起诉讼,而另一个案子也在同时进行,Coinbase向SEC提起了一个规则制定的诉讼。彼时, Coinbase 要求 SEC 为加密货币行业起草综合规则时,SEC 拒绝了其请求。Coinbase 随后提起法律诉讼,称 SEC 的拒绝是“武断和反复无常的”
Gensler的性格里,有着十分好斗的一面,或许正是这一性格基底,造就了其极其强势的监管手腕。其在奥巴马就任总统时期,曾担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负责人,有同事评价,在当时,Gensler就显现出了极大的野心、急于推动各项政策的的行事特点。更早一些时间,其在高盛工作,在他三十岁时,就成为高盛合伙人中最年轻的银行家之一。从高盛离开后,Gensler踏入了政坛,依次任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国内金融部副部长等职。
梳理Gensler的履历和施政理念,不难发现,其不过是在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举措下做出一些列政策举动,传统金融精英出身的他,对加密技术有过好奇、怀疑和不屑,但是他拗不过时代的发展。
在其在任期间,对加密以严苛的执法行动为主,不主动推动立法使其合规发展,展现了他的保守。而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ETF的通过,不过是水已经烧到了98度,他再顺水推舟一把。而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代表着传统金融精英利益的他,不喜欢不受控制的加密,却乐见于加密成为传统金融的一部分。
火币数字货币新闻
——一、只有尾部的链和应用才需要链抽象,头部不需要
我们从两个角度论证这种观念的错误之处:
现状并非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
未来不可能建立在单链之上,也不会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
目前的多链生态并非 「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所以不需要链抽象」。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C 端用户的社交媒体流量感知与链的实际运营状况之间并不对等。
1)风头正盛的 Base 链的真正起量始于 3 月,距今也只有 8 个月的历史。从向以太坊提交的 blob 数量看,Base 的优势并非碾压性的。
2)从 TVL 角度,一些 C 端用户当下感知不明显的 L2,比如 Arbitrum, Mantle 等沉淀了大量的 TVL,而链抽象可以将这部分沉淀的流动性真正利用起来。
3)从月活角度,Solana 遥遥领先,500 万月活以上的公链共有 9 个, TON 和 Aptos 都超过了 Ethereum。
4)从费用角度,排名前 5 位的是 Ethereum, Tron, Bitcoin, Solana 和 BNB,就连 10 名开外的 Polygon, Blast, TON, Starknet 一年也可以产生 2000-3000 万美元的费用收入,认为这些链「没有流量」是不合理的。
面对破碎的多链现状,有两种「去碎片化」思路:
一种认为多链是未来,链抽象帮助解决碎片化问题,让用户在多链之间畅通无阻。
一种认为单链是未来,目前的小碎片之后都会灭亡,应该集中资源发展强势 L1。
单链未来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1)任何单体链的扩容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你对 Web3 的未来有信心,就不会天真地认为能将整个 Web3 建立在一个状态机上。
2)不存在完美的链,区块链不可能三角之间总要做权衡,不同链的优势是相对场景而言的。
3)依赖单一链=集中风险,如果出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4)单一、集中的生态系统是对创新性的扼杀和去中心化精神的背离。
未来也不可能「只有头部链和应用有流量,所以不需要链抽象」。
1)愈发多元的 L2 生态:目前 L2 Beat 收录的 L2 超过了 100 条,待上线的超过 80 条。Unichain, Movement 等也将登场,我们无法预测一年后前三大 L2 的位置是否还和今日一致。
2)新 EVM L1 的崛起:新兴的并行 EVM L1,如 Monad, Sei 等因可扩展性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资本青睐。Berachain 也吸引了大量社区成员。
3)非 EVM 生态的活跃:Solana 上出现了 Sonic 这样 EVM 兼容的 L2 项目。Move 语言的 Sui, Aptos 因技术创新备受青睐,生态也初具规模。
4)Appchain 部署门槛持续降低:@AndreCronjeTech 曾发文表示 L2/Appchain 的建造复杂性被低估了,而评论区的 @ItsAlwaysZonny 和 @0xkatz 在十几分钟内就部署好了一条 andrechain,并且表示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只需要一千美元。
总结来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多链未来,链抽象的到来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
二、链抽象把风险也抽象了,会带来安全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三个要点:
在链抽象的交易逻辑下,用户对每笔交易的底层交互逻辑保有知情权。
链抽象的出发点并非去干涉用户与什么 dApp 交互的决策,而是使用户做好的决策更无感、更高效地得到执行。
有很多种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判断要不要信任 dApp。
首先,链抽象并没有剥夺用户知情权,或者掩盖底层交互。用户随时可以检查每一笔交易的详情。
其次,链抽象也不会平白无故提高用户和所谓不安全 dApp 的交互意愿和频率。
一个事实是:当用户计划使用一款 dApp 的时候,已经默认「该 dApp 会选择一个值得信任的链,并且产生值得信任的交互」。
是用户的信任驱使其做出与 dApp 交互的决策,链抽象并非干涉用户决策,只是在用户决策之后提高了交互效率。
所以交互安全问题的核心还是用户如何决策,而不在于决策后如何执行。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案去帮助用户思考和决策要不要信任某个 dApp,链抽象方案的风控层是其中之一。
三、链抽象并没有根本上解决碎片化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大单体链沙文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说白了这不是链抽象的问题,而是提问者的幻想。
我们从两个受众群体出发去定义碎片化问题的解决。
对于用户来说,碎片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需要在多链之间手动桥接,需要准备不同的 gas 代币,需要频繁在多链之间管理余额。
而链抽象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允许用户使用任意链的任意代币余额和任意 dApp 交互,任意链上的流动性在购买力上都是等效的。
对于开发者来说,碎片化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思路:
1)全链部署智能合约,但用户侧体验的割裂依然存在。
2)只在一条链上部署,但可以被任意链的用户访问,可以无缝引入其余链的流动性,这就是链抽象的解决方案。
所以链抽象已经可以从用户侧和开发者侧都解决碎片化问题。
至于所谓的完全统一底层区块链流动性,这是不可行的。不同区块链之间存在共识机制、数据结构和经济模型等的根本差异,不可能做到原子化的等效,否则就还是回到了要在单一链上建立整个 Web3 的问题。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关于「链抽象」的常见误解 作者:HelloLydia¹³ 来...